孩子在学校吃得好不好?怎么吃才能更健康?这是每位家长都十分关心的问题。校园食品安全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,一直以来也都是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。2020年,国家出台的《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方案(2020—2022年)》提出了明厨亮灶、校长负责制、陪餐制度等重要措施,相关法律、政策规章和标准也陆续出台,要求将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做实做细,促使学校供餐做到科学合理。那么,一份学生餐究竟是如何到达孩子们的餐桌的呢?让餐餐安带你开启这场探索“旅程”吧!
第一站——走出农田,坐上“专车”进校园
通过“学校+供货商+农户”的组织模式,以学生营养餐农产品消费需求为重点,深入推进校园农产品消费需求与当地农村产业的精准对接,实现从农业发展到学生营养改善的“双赢”。在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,用上餐餐安平台后每周进行食材招标,供货商会准时将各小学订购的食材运送到学校门口,实实在在解决了乡镇学校营养餐食材采购难、选择面窄的问题,食材也很新鲜。回想起从前的采购经历,马尔康的教师不禁感叹:“在食材还没有统一配送之前,即使学校有心让孩子们吃上健康餐、营养餐,到集市采购的食材也很有限,而且食材出问题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做到监督追责,现在通过平台能做到食材科学管理,带来了很大的便利。”在食材入库环节,学校工勤人员会使用智能溯源秤进行称重,这款由餐餐安自主研发的电子秤可以将识别精度控制在0.01kg,有效防范缺斤短两,将以次充好的食材“拒之门外”。识别、称重、拍照、记录和上传均可一键完成,无需手动录入,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电子秤收货流程,实现高效入库。秉持着“先看、再闻、上手摸、最后查”的质检流程,学校营养餐负责人每天都会对配送食材进行把关,通过严格筛查,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。在食材入库前,检验人员还会使用食品安全快检仪将食材取样进行农药残留、兽药残留等检测,确保食材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。
在后厨加工间,食材需要经过清洗、粗加工和烹饪等环节,而工勤人员则需要完成洗手、更衣、佩戴口罩帽子等防护措施。近年来,各级各类学校加大“明厨亮灶”建设力度,加快推进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布局以保障学生的用餐安全,使校园食堂监管可视化、透明化,截至2022年7月,餐餐安已助力8000余所学校食堂完成了“明厨亮灶”工程改造。后厨操作间视频监控全方位覆盖,家长只要登录餐餐安阳光公示平台或进入微信小程序,就能实时观看后厨环境和制餐操作情况。“以互联网+AI摄像头对食堂进行无死角实时监管,是打造明厨亮灶的标配,”仲恺区第四中学学校食堂负责人说道,“配备设施齐全、设计合理的明厨食堂,有利于学校领导、家长共同监督,进一步督促学校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,不断提高校园食品安全的智慧管理水平。”
制作完成后的餐食会进行成品分装处理并留样,餐餐安智能留样柜会将温湿度数据实时同步至平台,全面展示留样信息,确保留样安全。除此之外,为保证餐食温度和降低食品配送潜在的安全风险,通过微波通道加热后的学生餐会被放入配送专用保温箱,在送上桌前用智能温度计测温,确保每一份送到孩子手中的餐食均不低于60℃。餐食送上桌,还需要经历陪餐制度的检验,学校建立教师陪餐制度,可以第一时间了解饭菜口感和质量等,除了每日品尝“第一口”饭菜,陪餐教师还有一项重要工作——那就是记录学生的用餐情况和意见,并反馈给食堂方。通过餐餐安平台,社会公众也可以实时向学校食堂提出建议,进一步提升食堂工作人员的烹饪水平以及提高餐食的质量。营养餐不只是一顿饭的事,对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,摄入丰富的营养是至关重要的,学校食堂工作不仅要让孩子“吃得饱”,更要向“吃得营养、科学、均衡”迈进。只有当食堂餐食营养、健康又丰富,老师和学生同桌共食,阳光灿烂的笑容才会常见于孩子们的脸。
自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正式推行已逾10年,而为响应营养改善计划而生的餐餐安也已在行业耕耘10年。为了把好营养改善计划“安全关”,从农田到餐桌,餐餐安始终坚持“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”的初衷,从每一道工序、每一个细节保障食材安全进校园,助力供餐食品原料采购、加工制作、分餐配送全过程、全链条监管,只为让膳食补助的每一分钱都“吃进学生肚子”。